进程:
您计划在多大广度上推动新技术在企业内的应用?
包括AI和云在内的新技术通过降低预测和计算成本,为业务流程转型提供了难以枚举的契机。
然而,后进企业、甚至包括中间企业,普遍只选择将此类技术应用于少数几项流程——通常是在营销和销售领域。
即使这些企业建立了创新枢纽并开始逐步消除组织孤岛,但却未曾将枢纽与组织其他部门充分联系在一起。其结果是,创新成果无法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普及,严重制约了可从中获取的价值。
- 领军企业业已实施的流程转型,达到了中间企业的两倍、后进企业的三倍。
- 在推动每一流程转型时,领军企业还会考虑其他哪些流程能够利用相同的技术。他们一直着眼于某单一投资的广泛意义。
适应性:
您当前的IT投资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确保IT系统适应并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显然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大多数企业中,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例如,后进企业可能出于安全稳妥考量,选择修补旧系统。虽然这样做会收到短期效果,不过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将应用程序迁移至云端是许多中间企业的选择,此举更为明智,但仍非最佳选择。云迁移可减少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成本,却无法提供战略敏捷性。
- 在我们的研究中,83%的领军企业均认同:实现数据与旧有架构的分离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持相同观点的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分别只有61%和37%。
- 领军企业不仅在云端建立数据中心,更将云作为跨越部门孤岛和业务单元的创新催化工具。
时机:
就新技术的应用而言,您将采用怎样的顺序、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研究中,我们询问了受访企业对于28种技术的采用情况,结果发现,后进企业和中间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看,多数后进企业虽然也在尝试新技术,但往往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和次序。
中间企业则在边缘业务开展实验的同时,着重利用针对具体行业的定制化技术。但上述两种做法均为次优选择:以不合理的次序将技术应用至核心业务当中,会大大降低技术投资的回报;而偏重于行业技术会使企业锁定在某些技术上,抑制将来的技术转变和整合能力。
领军企业不但比其他同行应用了更多的新技术,而且行动更为迅速。此外,在试图规模化推广之前,他们就已将其切实部署在了用武之处。
以基于云的软件即服务(SaaS)为例:
- 五年前,大约20%的领军企业引入了SaaS,而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的应用比例分别为9%和8%。
- 如今,超过九成的领军企业对自身的SaaS专业能力充满信心,相比之下,具有同等自信的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分别仅为71%和29%。
人机协作团队:
您将如何使用技术来增强员工能力?
后进企业最倾向于选择那些过往所谓万能的培训方案。这是因为,他们通常认为,需要新技能时只需招募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即可。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技能正迅速过时,职位描述的更新频率远远超过了以往。
- 中间企业会更多地使员工个人需求与最合适的培训模块相匹配。但是,这种方法并未明确满足员工使用未来先进技术的需求。
- 86%的领军企业将体验式学习与人工智能、分析法和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加以结合,在员工培训中准确预测和匹配所需技能、甚至重新编写工作说明,而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采取同样行动的比例分别为60%和35%。
- 领军企业还积极行动,利用技术使工作更具吸引力,同时提升效率。至关重要的是,这些举措强化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战略:
您将如何打通业务战略和IT战略?
关于进程、适应性、时机和人机协作团队的决策将最终汇聚在最后一个决策点:战略。企业能否有机地组合各项技术投资,将最终决定其是否能够把握机遇,在行业颠覆中脱颖而出。
后进企业允许业务部门自行解决其特定痛点(选项一),从而使信息技术得到有效推广。虽然该方法能够支持各部门快速行动,但会导致由IT部门以外人员管理的“影子IT团队”。其结果是,系统间无法相互操作,严重削弱战略敏捷性。
与之类似,那些一心进入相邻市场、或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企业也面临着风险。因为颠覆可能来自任何地方,并不一定源于企业所开拓的市场。
- 领军企业积极树立依托无边界、自适应和人性化系统的技术战略。
- 此举使其自身的敏捷性不断提高,并且在内部展开大规模创新。
- 即使在相对较新的领域,他们也能有效管理技术投资,并跟踪其价值。94%的领军企业跟踪着AI自动化系统的价值,采用这一做法的中间企业占76%,而后进企业仅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