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研究报告

概述

概述

  • 今天,所有企业都是技术企业;所有CEO都是技术高管。当前技术路径的选择将对企业成功产生决定性意义。
  • 我们的报告基于一项企业系统的大规模调研,揭示出大多数企业未能从技术投资中获取全部价值。
  • 报告同时还揭示了,在企业创新的五项关键决策点上——进程、适应性、时机、人机协作团队和战略(PATHS模型),那些能够获取全价值的企业会如何行动。
  • 对上述决策点做出正确选择,将有助于领军企业建立创新模式,发展未来系统——未来系统具有无边界、自适应、人性化三大特征。


正确的技术,错误的应用。您的技术投资未能创造真正价值?

当今,所有企业都是技术企业。每个行业、每家企业都在寻求基于技术的创新,藉此占据竞争优势。

但是,根据埃森哲的研究,绝大多数企业无法从技术投资中获取全部价值。

Right tech, wrong application? Are your tech investments failing to create real value?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多数企业在技术投资时都做出了次优决策。这些次优的选择叠加在一起,令企业的潜能与其举措所实现的价值之间形成了显著差异,埃森哲称此为“创新落差”。

为了快速采取行动,首席高管层普遍授权业务部门、产品线或区域负责人,自主决定影响其业务范畴的技术投资。从短期看,这样做的效果不错。但是,此举会导致很多高度定制化的系统四处扎根,在企业的各个机构中孤立运行。

目前,技术创新日益依赖于借助平台和种类繁多的互联数据来推动人工智能系统发展,而这些分散的定制系统显然无法相互配合。

其结果是,能够激发创新的信息未得到共享,高度成功的试点项目也难以扩展到各个企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即便分别对上述系统进行升级或修订,确保其适当工作,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各系统均为定制打造。

如果依旧沿着这条路径前进,CEO就面临着彻底失败的风险。必须采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着手创建未来系统,方可使创新成果和价值倍增。

未来系统的主要特征 关键要点
无边界 无边界系统在以下方面模糊了固有界线:
  • 信息技术结构内部(数据、基础架构、应用程序)
  • 人与机器
  • 组织和行业孤岛
自适应 自适应系统能够带来可扩展性和战略敏捷性:
  • 无缝地适应业务和技术变化
  • 拥有灵活、有生命力的架构,以及保护和培育数据的新方法
人性化 未来系统从本质上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 使人类可以通过自然的对话和简单的点击等方式,与机器交流互动
  • 系统主动顺应人类习惯,而非相反

领军者身心已动
领军企业 vs. 后进企业和中间企业

为了明确最佳技术投资路径的特征,我们面向8,300多家企业展开调研,将那些从技术投资中获得最大收益的组织(领军企业)与未能实现同等成果的企业区分开来。

  • 领军企业: 仅占全部样本企业的10%,与技术应用获益水平处于后四分之一的企业(后进企业)相比,其营收增长速度超出了一倍有余。
  • 后进企业: 2018年,后进企业错失了潜在年收入的15%。假若两类企业都维持目前的发展轨迹,那么到2023年,后进企业将与其潜在年收入的46%失之交臂。
  • 中间企业: 我们调研的企业中得分位于中间20%的群体,其营收增幅在40%至60%之间,增速是后进企业的1.5倍以上,但领军企业的增幅超越中间企业达50%。

杜保洛
(Paul Daugherty)

埃森哲技术全球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巴斯卡·戈什
(Bhaskar Ghosh)

埃森哲CEO特别顾问


詹姆斯·威尔逊
(James Wilson)

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全球董事总经理

了解更多

Governing Innovation: The Recipe for Portfolio Growth
AI built to scale

引入PATHS模型——技术投资成功指南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五大关键决策点,帮助CEO做出最佳投资决定。通过在这些领域中做出正确选择,领军企业能够建立有效的创新模式并构建未来系统,产生最大价值。


五大关键决策点分别是:进程 (Progress)、 适应性(Adaptation)、 时机(Timing)、 人机协作团队(Human + machine workforce)和战略(Strategy) 即PATHS模型。


  • 领军企业选择能够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行动,从而跨越业务部门和流程持续共享和扩展创新成果。
  • 后进企业通常采取较为容易的修补方式,结果再次形成一些孤立的系统。甚至有时,这些企业完全无法做出决定,最终依旧维持现状。
  • 中间企业倾向于混合搭配,这些举措即便在短期内差强人意,但代价过于高昂。

艰难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决策点 次优和最优选择
进程(Progress): 我们应该在多大范围/广度应用新技术,升级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
  • 选项1:转变易于改善的业务流程,如面向客户的流程。
  • 选项2:建立创新中心/枢纽,转变多个流程。
  • 最佳选择:面向未来重构业务流程,并在多个流程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适应性(Adaptation): 我们如何使当前的IT投资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 选项1:修补旧系统。
  • 选项2:迁移至云端。
  • 最佳选择:摈弃陈旧架构,借助云技术实现转型。
技术应用时机(Timing of Tech Adoption): 对于各种新技术的采用,我们怎样正确排序和制定规划?
  • 选项1:尝试最新技术。
  • 选项2:着重利用针对行业的定制化技术。
  • 最佳选择:找寻(通用的)基础技术,并根据时机和针对的流程设置优先次序。
人机协作团队(Human + Machine Workforce): 我们如何激励和支持员工使用技术,以此增强能力?
  • 选项1:围绕新技术,定期组织传统培训(采用标准化教室讲授或在线学习模块)。
  • 选项2:通过个性化培训,使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 最佳选择:提供技术增强型培训,帮助员工利用未来技术(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体验式、个性化的技术)完成工作。
战略(Strategy): 我们怎样目标明确地兼顾业务战略和技术战略?
  • 选项1:允许业务部门快速、独立地解决其痛点。
  • 选项2:制定技术战略,藉此探索雄心勃勃的商业目标,如引入全新商业模式或进军相邻市场等。
  • 最佳选择:构建无边界、自适应、人性化的IT系统,明确支持规模化和战略敏捷性。

进程:
您计划在多大广度上推动新技术在企业内的应用?

包括AI和云在内的新技术通过降低预测和计算成本,为业务流程转型提供了难以枚举的契机。

然而,后进企业、甚至包括中间企业,普遍只选择将此类技术应用于少数几项流程——通常是在营销和销售领域。

即使这些企业建立了创新枢纽并开始逐步消除组织孤岛,但却未曾将枢纽与组织其他部门充分联系在一起。其结果是,创新成果无法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普及,严重制约了可从中获取的价值。

  • 领军企业业已实施的流程转型,达到了中间企业的两倍、后进企业的三倍。
  • 在推动每一流程转型时,领军企业还会考虑其他哪些流程能够利用相同的技术。他们一直着眼于某单一投资的广泛意义。


适应性:
您当前的IT投资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确保IT系统适应并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显然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大多数企业中,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例如,后进企业可能出于安全稳妥考量,选择修补旧系统。虽然这样做会收到短期效果,不过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将应用程序迁移至云端是许多中间企业的选择,此举更为明智,但仍非最佳选择。云迁移可减少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成本,却无法提供战略敏捷性。

  • 在我们的研究中,83%的领军企业均认同:实现数据与旧有架构的分离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持相同观点的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分别只有61%和37%。
  • 领军企业不仅在云端建立数据中心,更将云作为跨越部门孤岛和业务单元的创新催化工具。


时机:
就新技术的应用而言,您将采用怎样的顺序、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研究中,我们询问了受访企业对于28种技术的采用情况,结果发现,后进企业和中间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看,多数后进企业虽然也在尝试新技术,但往往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和次序。

中间企业则在边缘业务开展实验的同时,着重利用针对具体行业的定制化技术。但上述两种做法均为次优选择:以不合理的次序将技术应用至核心业务当中,会大大降低技术投资的回报;而偏重于行业技术会使企业锁定在某些技术上,抑制将来的技术转变和整合能力。

领军企业不但比其他同行应用了更多的新技术,而且行动更为迅速。此外,在试图规模化推广之前,他们就已将其切实部署在了用武之处。

以基于云的软件即服务(SaaS)为例:

  • 五年前,大约20%的领军企业引入了SaaS,而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的应用比例分别为9%和8%。
  • 如今,超过九成的领军企业对自身的SaaS专业能力充满信心,相比之下,具有同等自信的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分别仅为71%和29%。


人机协作团队:
您将如何使用技术来增强员工能力?

后进企业最倾向于选择那些过往所谓万能的培训方案。这是因为,他们通常认为,需要新技能时只需招募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即可。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技能正迅速过时,职位描述的更新频率远远超过了以往。

  • 中间企业会更多地使员工个人需求与最合适的培训模块相匹配。但是,这种方法并未明确满足员工使用未来先进技术的需求。
  • 86%的领军企业将体验式学习与人工智能、分析法和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加以结合,在员工培训中准确预测和匹配所需技能、甚至重新编写工作说明,而中间企业和后进企业采取同样行动的比例分别为60%和35%。
  • 领军企业还积极行动,利用技术使工作更具吸引力,同时提升效率。至关重要的是,这些举措强化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战略:
您将如何打通业务战略和IT战略?

关于进程、适应性、时机和人机协作团队的决策将最终汇聚在最后一个决策点:战略。企业能否有机地组合各项技术投资,将最终决定其是否能够把握机遇,在行业颠覆中脱颖而出。

后进企业允许业务部门自行解决其特定痛点(选项一),从而使信息技术得到有效推广。虽然该方法能够支持各部门快速行动,但会导致由IT部门以外人员管理的“影子IT团队”。其结果是,系统间无法相互操作,严重削弱战略敏捷性。

与之类似,那些一心进入相邻市场、或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企业也面临着风险。因为颠覆可能来自任何地方,并不一定源于企业所开拓的市场。

  • 领军企业积极树立依托无边界、自适应和人性化系统的技术战略。
  • 此举使其自身的敏捷性不断提高,并且在内部展开大规模创新。
  • 即使在相对较新的领域,他们也能有效管理技术投资,并跟踪其价值。94%的领军企业跟踪着AI自动化系统的价值,采用这一做法的中间企业占76%,而后进企业仅为47%。


从未来系统开始:三大步骤

尚未开始通过PATHS模型构建未来系统?以下的方法将帮助您开启成功之路,随时准备应对决策需求:

评估企业当前状态

确定针对特定流程、地理位置和职能的技术投资。衡量其收益递减情况和机会成本。

重新考虑已沉没的技术投资

哪些投资可以合并在一起、或应用到业务的方方面面,以此提升效率并提高回报?与企业的IT主管(包括首席数字官、首席信息官、首席分析官、以及某些企业已设立的首席AI官)共同推动这项工作,并且建立一组关键绩效指标(KPI)来跟踪进度。

设计新的未来系统战略

这一战略应基于企业整体需求,并且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习惯。同时,需要通过其对利润率和收入增长的贡献,证明该战略具有财务可行性。而当面对一项新的技术投资决策时,需要再次遵循PATHS框架。请务必谨记,只是做出有一定理据的决定、抑或在决策时与IT主管保持一致,还远远不够。所有人都可能会同意一个看似合理的次优选择,这无疑潜藏着风险。


领军企业一马当先,奋起直追时不我待

在创建未来系统方面迟疑等待的企业将发现越来越难以跟上局势。领军企业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先发优势,而且他们绝不会停滞不前。他们所部署的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就着意强调,不仅要纳入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创新,更要能够持续催化此类创新,并将其扩展至整个组织当中。这种做法值得每家企业积极效仿。


埃森哲未来系统调研基于来自8,300多家企业的160万个数据点,并借助经济建模和决策树分析模型,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打造未来系统。

关于本研究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企业首席高管,受访者来自20个国家/地区、20个行业的8,300多家企业。他们中担任或未担任IT职位的各占半数;包括885位CEO。

我们收集的数据涉及:企业是否采用特定技术;这些技术的渗透情况(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以及企业因采用这些技术而做出的文化变革(例如,有关实验和协作的思维模式改变)。随后,我们根据这三项因素对企业评分,将排名前10%的归为“领军企业”,而位于后25%的称作“后进企业”,分数介于40%至60%的则属于“中间企业”。

在我们的所有CEO受访者中,就职于领军企业的只占8%。

关于我们的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