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概述
- 企业需要制定整体战略,拥抱由公有云、私有云和边缘计算所构成的新型混合云连续体。
- 多数情况下,仅依靠公有云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因此,问题不在于是否上混合云,而在于如何对混合云迁移进行有效管理。
- 为了上混合云,企业必须拥有合适的战略、运营模式、人才、工具,以及相应的转型路线图。
- 混合架构生来注定复杂。因此,企业需要在制定创新、安全和敏捷性计划时,使其尽可能简化。
公有云不是“万灵药”
不久之前,公有云还是企业应对新业务需求的绝佳解决方案。但问题是,需求始终在变化。
公有云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第三方按需开放给所有人,从而为企业提供一种快捷、高效的上云方式,而无需付出高昂的投资成本。但公有云也面临着包括数据安全与隐私在内的诸多挑战,尤其是它惯常采用一体通用的方法具有技术限制。
如今,云不断进化,已经成为集各种能力于一身的动态连续体。私有云的发展如火如荼,硬件制造商推出各种公有云的产品和服务,而边缘计算在未来五年内也将迎来指数级增长。上云不再是单一、静态的目的,而是面向未来的运营模式。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混合模式。事实上,专家表示,为了避免过度依赖某一朵公有云,90%的企业在不久的将来都将选择多云架构。
89%
采用多云战略,引入至少两家云大厂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企业占比
80%
采用混合云模式(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企业占比
尽管多云和混合云模式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要取得成功却并非易事。管理复杂性是持续、无缝用云的宿命,尤其在混合架构下,更是如此。
企业一旦开启多云和混合云征程,便会面临种种问题:什么是合适的运营模式?如何集成和管理不同的技术平台?怎样找到优秀人才?需要多少花费?
在混合环境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其进行通盘考量。部分原因在于云的使用正在迅速扩大。此前,企业都是既有数据中心又有云环境,且二者各自孤立。
但如今,随着用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分布式IT环境中涌现出大量新机遇。许多企业都在使用中心云、数据中心、园区网络,以及位于边缘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如能将这些环境进行集成,企业就可以打造真正的混合体验。
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两个重要现实:
-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混合架构是唯一可行的选择,能够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释放创新潜力。
- 企业需要一个整体的云战略,打造由公有云、私有云、边缘计算等构成混合云解决方案。
将想法转化为行动
打造混合云模式,貌似复杂,实则不然。为了制定基础设施战略,满足业务需求,并找到明确道路,打造未来的混合云,企业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选择合适的云底层框架
为了确保云战略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企业可以从构建“云底层框架”着手,或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云配置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的目的,如数据库成本或开发人员的可用性。为了定义云底层框架,我们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制约因素,包括原有的应用程序、行业标准和监管要求,然后尽可能简要地对战略进行阐释,使其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和技术演进轻松做出调整。
构建最合适的混合架构
接下来,我们通过将公有云提供商、私有云数据中心、托管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区等不同来源的云底层框架进行连接,从而在三个层面上对企业的混合架构进行定义。
通过与混合云领域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携手,可以加快这一进程。例如,埃森哲开发了大量架构、技术设计、自动化和配置脚本,使企业得以快速将工作负载映射到云底层框架。
打造云控制台
当企业确定了云底层框架并规划了合适的架构,接下来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对混合多云体验进行管理。尽管每种云环境都配有各自的工具,但同时使用这些工具会加大成本和性能的控制难度。相反,企业应该打造云控制台,对所有云底层框架及多个私有云和公有云提供商进行统一管理。云控制台支持开发人员和运营人员整合新的流程和工具,从而对常见任务和工作流进行大规模自动化,且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它还有助于企业打造敏捷和持续创新的文化,同时满足运营和财务稳定性的需求。
规划最佳路线图和迁移次序
下一步,企业需要决定如何向优化后的云底层框架进行迁移。某些情况下,企业需要在长期分多个阶段进行迁移,以保持业务连续性;而另一些情况下,企业需要将应用程序分组进行迁移,即一个流程跨三个应用程序。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与其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来适应现有流程,不如重新思考业务流程。此外,企业还必须重视运营模式,并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将安全性配置和集成到开发流程和迁移过程中?是否有合适的人才和技能?如何组建全栈管理团队?
实施持续创新计划
企业发展生生不息,IT亦应与时俱进。达到目标状态以后,企业还可以继续利用私有云和公有云提供商的创新成果。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再造基础设施,以适应新的目标和技术。“目标状态”并不是由技术说了算,而是取决于企业流程的韧性,以及员工在持续、无缝用云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云控制台为企业演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其在每次出现新的云服务时,不必从头再来。
未来属于混合云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混合架构视作支持当前和未来多样化业务需求的最佳选择。因此,问题不是用不用混合架构,而是怎么有意识地构建和有效管理混合架构。
混合架构生来注定复杂。企业应尽可能简化混合架构,做好规划,对复杂性进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的安全、精益和敏捷性。